近期,多家知名景區宣佈上調門票價格。統計顯示,國內5A級景區平均票價已邁入“百元時代”。專家指出,景區票價要體現公益性,應建立合理的票價生成機制,而長遠來看,景區應擺脫“門票經濟”依賴,謀求向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黃金周的景區就好像是大片上演的影院,比如上映《阿凡達》那會兒,票價翻番還場場爆滿呢,你讓我不漲價甚至降價?沒那個道理。不過顯然,對於旅游景區,這個要求就有道理了。因為我們的景區是公共資源,公共資源就不能這麼功利,應該讓利於民,別說漲價了,應該降價,甚至免費。但天下就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景區不要錢了,洶涌的旅游大軍就能把景區踏平,而景區管理方的運營、維護、衛生得全面崩潰。沒了門票收入,這筆費用就要由財政承擔。
    難道就沒有公益和商業雙贏的辦法嗎?專家說有,那就是擺脫“門票經濟”依賴,謀求向產業經濟的轉型升級。然後他們舉出了十年不變的經典案例———杭州西湖。西湖自2003年開始實行免費,數據顯示,景區每年因此直接減少門票收入2530萬元,但公園免費帶動了景區商業網點經營價值的提升。通過拍賣、出租或承包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等市場化手段,不僅抵補了損失的門票收入,而且使景區管理部門增收逾億元,帶動了杭州旅游產業新增經濟效益上百億元。
    我有個問題,既然西湖模式這麼好,為什麼這些年來卻沒有人跟進呢?不要說全國各地,即使是杭州的其他景點,都沒有複製西湖模式。也許是因為它難以複製吧。首先,杭州西湖並不是完全免費的,裡面的各大景點,比如岳王廟、六和塔都是單獨要票的。其次,西湖是一個城中湖,這讓它周邊的餐飲、住宿、娛樂設施非常完善,景區不必再做投入,而游客也方便極了。順便說一句,南京的玄武湖,我們的南湖也是城中湖,而且也是免費的。再有一點,西湖景區儘管門票這塊放棄了,但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旅游收益。西湖景區在杭州是區一級的行政單位,有資格分享到西湖免費帶來的杭州旅游總收益,這個待遇,好像其他各大景區很難具備吧。以上種種特點,才塑造了西湖模式,想要複製這一模式,就要滿足上述的條件,顯然這很不容易。十年過去了,西湖模式仍然只屬於西湖。
    面對公眾“玩不起”的呼籲,景區管理者也針鋒相對地哭窮,抱怨自身的運營壓力大。這不是假話,幾年前新華社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各大景區的財政的確緊張。除了正常的維護、運營、基礎設施支出之外,各大相關團體也雁過拔毛。旅游集團公司留一部分,上繳利稅一部分,政府拿走一部分,真正用到景區資源保護刀刃上的經費寥寥無幾:黃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門票收入用作景區保護。這還不包括借銀行的錢和養人工的錢,隨著游客越來越多,工作人員的數量也越來越大,國內某著名景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只有幾百名職工,現在增加到6000多人。
    其實我們已經能夠看出來了,各大景區漲價的壓力,並不是因為他們賺得太少,而是想要分一杯羹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不漲價養不起啊。如果西湖模式無法複製,那國外模式呢?那數十年不變的票價又是怎麼維持的。辦法其實就是政府不僅不能分錢,還要掏錢。以美國景點為例,從羅斯福時期就明確了國家公園歸國家管理,地方政府不能靠國家公園創收。美國每年撥給國家公園的經費以及社會團體捐贈的經費有40多億美元,而按照2009年的數據,我國每年對各個國家風景區的投入不足2000萬元,有的地方政府不但不投入,還用景區收入填補財政缺口。
    如何讓景區讓利於民?答案就是讓政府部門讓利。說起來,其實還是我們納稅人自己掏了錢。但即便如此,想讓地方政府讓出這麼大的利益,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兒。最後我想說,如果我們真的把這件事辦成了,估計還得面對更加擁擠的景區,對此大家要有心理準備。當然,景區也可以大力推廣彈性價格,在淡季推出更低廉的票價,這有助於分流游客。但這又要靠帶薪休假的落實來配合。真複雜呀。
    本報評論員 牛角  (原標題:西湖景區的免費模式可以複製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55oougi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