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焦裕祿逝世已50年了,然而他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仍時時鼓舞和激勵著我們。
  習近平同志將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省委書記郭庚茂指出,焦裕祿精神之所以能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永不過時,是因為其充分體現了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崇高風範,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黨員幹部的要求和期盼。
  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對於我省扎實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改進黨的作風、密切乾群關係、促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很強的針對性。本報從今日起將連續刊發“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系列述評”,讓我們和廣大讀者一起,共同傳遞這生生不息的精神聖火。
  □本報記者屈芳 翁韜
  風雪鋪天蓋地而來。在蘭考縣梁孫莊,焦裕祿走進一個低矮的柴門,這裡住著一雙無依無靠的老人。他一進屋,就坐在老大爺的床頭問寒問飢。老大爺問你是誰?他說:“我是您的兒子。”
  這是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的一個片段。很多讀者在數十年後仍能清晰地記得這個細節,還有焦裕祿擲地有聲的那句話——
  “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
  親民愛民,正是焦裕祿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公僕本色。
  “我是誰”——一心為民中鍛造公僕本色
  走在蘭考縣城關鎮西街社區的街道上,大伙兒遇到派出所副所長劉愛民總會跟他親熱地打招呼。當了十年的社區片警,百姓們習慣了誰家裡有難事就找他。
  十年中,轄區4000多名居民的家庭情況都在劉愛民心裡。他繪製了所有1244戶居民的房屋圖紙,以便一旦發生火情,能第一時間準確搜救。他十年如一日照顧一位如今已102歲的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幫鄰裡排解矛盾糾紛,盡心為群眾辦實事、好事……他說:“別看都是些小事,老百姓就是從小事中看我們幹部的!”
  和很多蘭考人一樣,劉愛民也是聽著焦裕祿的故事成長的。在這個豪爽的漢子看來,自己離焦裕祿精神的標桿還差得很遠,他努力踐行的,就是從平日里服務群眾著手,一點點地,向那個標桿靠攏。
  不僅僅是蘭考,作為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河南的許多黨員幹部都在以焦裕祿精神為標尺,丈量著自己的行為與為民服務的距離。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祿精神的本質所在。“正因為焦裕祿視人民群眾為衣食父母、誠心誠意當人民公僕,他才能始終做到與老百姓心相連、情相依。”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郭彥森說。
  用焦裕祿這樣的典範作標尺“丈量”不容易。一步步縮短距離、向標尺靠攏的過程,是對一個黨員幹部先進性、純潔性和公僕意識的嚴格鍛造。
  這樣的“丈量”又是必要甚至急切的。它的背後,是人民群眾渴望更多焦裕祿式好幹部的殷殷期盼,是我們黨從嚴治黨、改進作風的現實需要和時代呼喚。
  心中有為民情懷,行動才有公僕本色。有的黨員幹部感嘆:像焦裕祿那樣一心為民,首先要擺正自己和群眾的位置,想明白“我是誰”!
  “依靠誰”——扎根於民中學習群眾觀點
  還記得焦裕祿治理內澇、風沙、鹽鹼“三害”的故事嗎?當年焦裕祿治理“三害”的辦法,就是通過找農民群眾瞭解情況、實地考察試驗總結出來的。焦裕祿親民愛民的一個集中體現,是依靠群眾,堅持走群眾路線。
  歷經50餘年風雨滄桑越發枝繁葉茂的“焦桐”,(下轉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正是扎根於民、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精神的典型象徵。
  “拜群眾為師”,蘭考縣儀封鄉胡寨村的大學生村官溫振有著切身的體會。2008年進村伊始,村民們都不認可這位剛畢業的年輕人:“一個連水泵都不會接的城裡娃能做成啥?”“不懂就學吧。”溫振跑前跑後“纏”著村裡的老把式教農活,挨家挨戶訪察村情民意,俯下身子虛心向村民求教、當小學生。
  如今,這位曾經的城裡娃成了種植大棚蔬菜的能手、村裡老少服氣的“領頭人”。胡寨村則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地,每年為村民增收150多萬元。
  “有的幹部困惑、委屈,覺得新時期群眾工作難做。我卻覺得,他們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為什麼一些幹部文化素質高了,卻不會講老百姓聽得懂的話了?為什麼現在交通便捷了、通訊發達了,一些黨員幹部與群眾聯繫卻少了、交心卻難了?”郭彥森覺得,對照焦裕祿的親民愛民“照鏡子”,一些“四風”現象很容易就現了形:反僕為官、衙門作風、脫離群眾、不接地氣……
  在我省扎實起步的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將解決“四風”突出問題、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作為重點任務。而切實改進黨的作風,推掉隔在幹部與群眾之間的那堵“牆”,首要的是站穩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觀點。
  從去年4月起,安陽市以轉作風、聽民聲、解難題、促發展、維穩定為主題,開展為期8個月的“萬名幹部下基層”活動。不少黨員幹部在實踐中接了地氣有了底氣贏了人氣,深切感受到,“聯繫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
  “為了誰”——造福人民中踐行愛民情懷
  1962年冬天,焦裕祿來到“三害”嚴重的蘭考時,立志要改變蘭考的落後面貌,讓百姓不再因為災荒背井離鄉。
  他說,改變災區面貌領導要帶頭,“幹部不領,水牛掉井。”他說,“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與民同憂,為民解愁——時至今日,焦裕祿精神仍然是我們服務群眾、造福人民的強大精神動力與源泉。
  “常懷愛民之心,多謀利民之事”,正在成為我省越來越多的黨員幹部踐行焦裕祿精神的生動實踐、大興服務群眾之風的自覺行動:為百姓甘願吃虧的好幹部李連成;願為群眾做一輩子好事的民警陳艷芳;飲水思源、致富不忘回報鄉親的村官裴春亮;和百姓心貼心的好法官朱正栩……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始後,中原大地黨員幹部“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做為民務實清廉表率”更是熱潮涌動。
  石立峰是省委政法委一名正團級軍轉幹部,2010年7月被選派到省級貧困村——禹州市淺井鎮梁沖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3年多來,在他這個“班長”的帶領下,這個貧困村煥然一新:村裡的土路全變成了水泥路,用電難解決了,農民增收了,“臟、亂、差”的村容村貌變樣了。村民對他的稱呼也從“石處長”變成了親切的“老石”。他感嘆:“你把群眾冷暖放心上,群眾就把你當親人!”
  石立峰是全省8000多名駐村第一書記中的普通一員。“修路、脫貧、改善居住環境”,這是大多數貧困村熱切期盼的三件事,很多駐村第一書記就在這種造福群眾的身體力行中得到了基層幹部和廣大百姓的衷心擁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結號。我省正在爬坡過坎、轉型攻堅、蓄勢崛起,大事多、任務重,考驗著幹部作風是否過硬;改善一億人的民生千頭萬緒、任重道遠,檢驗著我們執政為民的信念與能力。
  在焦裕祿親民愛民的“明鏡”面前,全省每個黨員幹部都應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帶領億萬群眾實現富民強省的徵程中,每個黨員幹部都應永遠銘記焦裕祿50餘年前那響徹時空的回答:“我是人民的兒子!”○2  (原標題:親民愛民方有魚水情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o55oougi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